用法治方式解决生态环境治理
2021-04-08 来自: 本站 浏览次数:268
笔者建议,要坚持流域防洪体系建设与雄安新区发展布局相结合,统筹水资源利用与防灾减灾、防洪排涝工程与生态治理和城市建设。坚持上蓄、中疏、下排、适滞的方针,按照多年一遇、多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等标准要求,分区域建设防洪工程。同时,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坚持河道清理整治、严格涉防洪项目管理、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完善流域防洪联动机制,构建雄安新区防洪排涝体系。强化生态修复,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日前,南拒马河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可研及勘察设计工作启动,工程将建金滩、银滩和秀滩,水系水景、桥梁驿站,令南拒马河生态景观更加迷人。
建立生态补水多元保障机制、发挥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湿地修复以及强化白洋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法,除从生态角度推进白洋淀治理和生态修复外,还应从经济和社会层面综合考虑。在强化各地各级政府、市场主体和公众保护职责和法律责任的同时,建立可操作的激励和补偿机制,让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贡献的企业和群众得到补偿,保证治理效果可持续。业内人士提出,白洋淀流域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一方面建立补偿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增强法规刚性约束,严格水污染法律责任。
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坚持严惩重罚,对非法设置排污口、屡查屡犯、污染水体等违法行为,提高处罚下限,增强刚性约束。“条例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规划要求、重大举措、成功经验上升为法规规定,有利于以法治方式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防洪安全等问题。”要实行白洋淀流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同时,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科学确定保护和治理、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加快恢复白洋淀流域生态功能,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升全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