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民间文化的燎原星火
2020-09-28 来自: 本站 浏览次数:349
今年是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多方位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9月16日至18日,河北省在蔚县举办“非遗+扶贫”交流对话活动,文旅部、省文旅厅、省扶贫办及各地相关非遗单位专家、负责人,围绕河北省涌现出的非遗扶贫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就大力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建言献策,进一步探寻河北省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以及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成果的新路径、新做法、新举措。秋风渐起,雁阵待飞。“怎么飞?往哪儿飞?能不能飞得久?扛不扛得住风吹雨打?”日前,河北省在蔚县举办“非遗+扶贫”交流对话活动中,一些非遗专家均提到“领头雁效应”。
其关注点不局限于个体,而是聚焦于整个非遗扶贫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掘贫困地区非遗优势,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国的非遗主要涵盖6大类文化遗产,数量极其庞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为底色的非遗是以“活态”形式存在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民间性、发散性、小众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经过传承发展至今,大部分现实境遇堪忧。闭塞、落后地区往往是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非遗的富集地。
生长于这些地方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虽然缺乏科学管理,但是从来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地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特别优势。因此,尽管“非遗+扶贫”概念出现得更晚,但实际上二者始终互惠共存着。河北省“非遗+扶贫”起步于2018年。在那一年,拥有各级非遗项目达61项的丰宁满族自治县,被文旅部、国家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和一批“非遗+扶贫”重要支持地区。丰宁结合非遗资源优势,积极建立、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机制,使农村群众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发挥出非遗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志智双扶’的双效作用,依托非遗资源丰富。